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经典
为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诞生于盐山县高湾区(今海兴县高湾镇)的华北第一支抗日武装—“抗日救国五人团” 武金琢
2025-05-09  

在抗日战争早期,盐山县高湾区(今海兴县高湾镇),有一支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这就是由共产党员扬正泉、路牟班等领导的“抗日救国五人团”,后被编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特务团,这不仅是我党在津南、鲁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支抗日队伍,也是由我党领导的华北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是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在全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赫赫战功。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特务团


1927年2月,津南地区第一播火人、共产党员刘格平来津南一带活动,在他的家乡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立了中共津南特委,这对相邻的今海兴一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8年,高湾街医生杨正泉和大路庄教师路牟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中共盐庆县委书记胡恒熙来高湾区良章村以走亲为名,建立了以青年教师为主的中共勤丁支部。这是今海兴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高湾区教育党支部。


高湾区青年教师路牟班参加中共勤丁支部


勤丁支部建立后,又建立了中共高湾支部。1932年11月中共津南特委书记刘格平来高湾,经过调查研究,为扩大党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决定在勤丁和高湾两个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中共高湾区委,指定杨正泉为区委书记。区委以杨正泉开办的“正泉医院”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成为今海兴一带的革命策源地。


1933年至1934年,是高湾一带地下党组织比较活跃的一个时期,津南特委派马振华、邸玉栋来这一带指导地下工作,又先后在高湾区建立了苗庄子党支部、前良章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7名。在这个时期,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税和打盐警斗争,大大鼓舞了群众的反抗斗志,扩大了党的影响。


1934年刘格平领导马颊河农民暴动,斗争中刘格平、胡恒熙等领导人被捕,加之中共盐山县委组织委员王连壁被捕叛变,使许多党组织遭到破坏。杨正泉、路牟班等被迫转移到外地从事地下工作。西安事变后,在团结抗日的新形势下,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杨正泉、路牟班、杨洪德等共产党员于1937年初陸续回到高湾,重新开办“正泉医院”,作为党的联络点和活动基地,在群众中深入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力量。    杨正泉、路牟班等认为,抗日没有自己的武装不行,于是从1937年4月,他们开始谋划成立抗日武装,由杨正泉、路牟班、崔岳南、张士秀、王耀先等在高湾东南的大路庄建立了“抗日救国五人团”。按照要求,“五人团”成员每人发展5个成员加入组织,每个新成员再发展5个人,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枪口对外,联合抗日”的口号,以“滚雪球”的方式扩大组织。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路牟班从本村拉出十几名青年,带着自己家里的几支枪和马匹,加入了这支抗日队伍。党员比较多的苗庄子很快有30多人参加了这支抗日武装。经过“滚雪球”式的发展,很快组成了一支由有长短枪150多支、300多人的抗日队伍,为抗日救国作了军事武装上的准备。    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举侵入华北。在这危机时刻,1937年7月15日华北民众抗日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盐山县旧县镇(今千童镇)宣告成立。高湾一带抗日救国“五人团”接受总会领导,改称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第九分会,所辖武装编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特务团,路牟班任团长,马振华任救国军政治部主任、杨正泉任救国军军医处长。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特务团长路牟班


路牟班, 1900年出生于盐山县大路庄(今海兴县高湾镇西路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优秀。1916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医科读书。1919年毕业后曾在北京一带行医,准备从军报国,期间,耳闻目睹各派军阀连年混战、互相残杀、人民陷于深重灾难之中的场景。因而,对从军救国感到失望,回到家乡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医学,为青少年传授知识,为乡亲们治病,深得学生和乡亲们的爱戴。1928年经本乡先进青年杨正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正式建立后,路牟班任救国军特务团团长,马振华任政治部主任。特务团辖3个营,共300多人,有长短枪150多支,其余的就是大刀、长矛,这样的装备在当时抗日救国军中,实力是比较强的。特别是路牟班懂得军事,作风民主,遇事冷静果断,而且胆量过人,每次打仗他总是冲在前边,全团官兵都很敬佩他。 特务团在路牟班的领导下,英勇打击敌人,通过一系列战斗,使这支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壮大,很快发展成为下辖3个营的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抗日武装。   1937年冬,特务团在沧县堤东村驻防,驻守在盐山县城的日伪军200多人企图来堤东“扫荡”。特务团得到情报后,路牟班仅带十几个人在敌人来的路上打伏击。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路牟班带头冲向敌人,打得日伪军不知所措,丢下十几具尸体狼狈地逃回盐山。1938年初,路牟班带领特务团7名战士,在盐庆公路之间的望树村截击日军两辆汽车(一辆卡车,一辆小卧车)。由于路牟班治军严明、作战英勇、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所以在盐山、庆云、乐陵、南皮一带的群众中声望很高。


1938年1月,以特务团为主力的救国军发动了对盐山城的围攻战。盐山城驻守日军100余人,伪军500余人,武器精良,弹药充足。为了避实就虚,以弱克强,特务团一面采取日夜骚扰的战术,巧布疑兵阵,同敌人周旋;一面派精锐部队混入城内摸清敌情,里外策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搗盐山城,敌人防不胜防倉皇逃窜。


特务团日夜骚扰盐山城日伪军


1938年2月23日,在攻打无棣县城战斗中,特务团用火攻方式率先拿下北城门,冲进城内,击毙伪警备队长,活捉伪县长,歼日伪军数百人。3月,特务团配合救国军攻克南皮县董村镇,歼敌数百人。4月,又里应外合夺取庆云县城。5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攻克收复乐陵县城……特务团配合救国军连战连捷,所向披靡,在短短时间里,东征西讨,从日伪军手里夺回大片国土,名声大振。人民群众为表彰特务团的功绩,敲锣打鼓为团长路牟班送“万民旗”“万民伞”。


1938年9月,萧华率八路军东进纵队抵达冀鲁边区,特务团被编入东进纵队,路牟班先后任八路军东进纵队特务营营长、一一五师第六旅十六团参谋长。在这期间,路牟班和所在部队跟随萧华司令员转战到鲁西、鲁北,参加大小战斗100多次,屡建战功。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特务团在抗日烽火中成长,与八路军主力部队会合后,整编为正规部队,成为抗击日寇、打击顽匪的重要力量,为开辟和巩固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1942年6月,路牟班在山东省委党校第二期学习结业后,在从党校驻地莱芜山区返回冀鲁边区的路途中,行至清河区高苑县田镇时,遭日伪军袭击,英勇战斗,不幸牺牲,时年42岁。被日伪包围,突围中英勇牺牲,时年42岁。


大路庄路牟班烈士墓


为了纪念这位华北最早抗日武装的创建者和指挥者,他的墓碑修建在他的家乡海兴县大路庄,二〇一九年,海兴县人民政府重修路牟班烈士墓。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学生去瞻仰。路牟班的故事至今在海兴、在沧州、在冀鲁两省广为流传。


(武金琢:海兴县老促会顾问 沧州市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