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连甲,沧州市海兴县小山乡张皮庄子村村民。1978年3月份参军,1983年1月份复员。巴连甲曾在1981年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国防设备,荣立三等功。40多年来,为了弘扬海兴革命老区精神,传承战争年代感人故事,他一直默默坚持搜集地方革命资料,成立红色私人革命档案室,无偿向公众开放,并牵头建成张皮庄子村烈士陵园,协助当地小学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在传承红色文化上。
不忘红色记忆 筹建张皮庄子村革命档案室
全民族抗战时期,张皮庄子村为冀鲁边区小山区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小山一带也成为中共冀鲁边区党委、八路军冀鲁边军区、115师第六旅、冀鲁边区战时行政委员会活动的中心地带,中共冀鲁边区党委的几次重要会议就是在张皮庄村召开的。小山区各村的自卫队在区委的领导下,和八路军一同作战,配合八路军反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张皮庄子村在当时这个只有250户人家的村子里,就有64名青年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947年至1948年,全村有130多人参加了县支前运输营、担架团,同时还出动大车23辆、牲畜42头,他们的口号是“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随部队转战鲁皖豫,支援了萊芜、孟良崮、济南、泰安、济宁、兖州、陇海路、豫东、淮海等多次重要战斗和战役,冒着敌人的炮火,不顾生命危险,胜利完成了向前线运送物资、抢救伤员等各项任务,有时还协助部队作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所在的县运输营被华野三纵命名为“模范运输营”,荣记“集体一等功”。担任运输营指导员的张皮村子村巴延年荣立“支前二等功”,村民许如利、巴延庆、任思成荣立“支前三等功”。1948年12月,中共无棣县(当时张皮庄子属山东省无棣县管辖)委书记刘起源,亲自将一块上书“参军支前第一村”七个金光闪闪大字的奖匾,授予了张皮庄子村,成为这个村世代相传的一种荣耀。
巴连甲的爷爷巴武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村自卫队的分队长,1943年,他的爷爷巴武奎带领自卫队把八路军的枪、手榴弹藏在地窖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的爷爷始终闭口不言,凶狠残暴的日伪在老人身上砍下数刀后离去,爷爷九死一生,保住了八路军的弹药。受爷爷的影响,巴连甲1978年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1983年,他复员回乡后,为发扬革命老区精神,积极筹建张皮庄村革命档案室,拜访当年的抗战老兵和见证当年历史的老人。为查询烈士的真实姓名,他多方奔走。一年多时间,走访收集到150篇老战士的回忆录,为筹建张皮庄子革命档案室丰富了内容。
传承红色基因、建成烈士陵园
巴连甲说,每一位为革命做过贡献的人都应该被历史铭记。2011年,巴连甲主动牵头组织捐款,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张皮村烈士陵园。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座不大却精致的陵园倾注了他的一腔热血,陵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见证着巴连甲和英烈的生死守望。是他,给了牺牲在张皮村的八路军战士和在外牺牲的张皮籍烈士英灵们一个最终的归宿。
培育红色后代、创办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在于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热情。202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巴连甲牵头在张皮小学创办了以“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宗旨的红色教育基地,巴连甲的女儿巴健担任管理员、讲解员,与巴连甲一起搜集整理历史资料,义务为孩子上红色教育课。
巴连甲说,“我虽已不在年轻,但使命仍在,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海兴县老促会 李兆新 刘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