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县举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暴发,中共中央向北方局发出《关于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工作方针问题》的指示。7月8日下午,中共津南地下交通员赶到中共津南特委委员盐山县委书记马振华驻地——盐山县韩沙洲村,传达中共中央北方局及河北省委指示:立即行动起来,就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9日,马振华在后韩沙洲村小学召开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为中共党员王俊峰、邸玉栋、傅炳翰、邢仁甫(1943年叛变),会议决定:大力宣传党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联络各界人士,共图抗日大计。
革命烈士 马振华
7月10日,正逢旧县镇大集,附近各村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在盐山县委组织下高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的大字标语,从四面八方进入旧县镇,散发《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知》《卢沟桥事变真相》等传单。马振华、王俊峰、邸玉栋、邢仁甫、傅炳翰分别在粮食市、木料市、十字街登台演讲,揭露日军侵略行经,鼓舞抗日士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抗日救国成为旧县镇周边村镇议论的中心话题。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成立大会现场
经过组织,7月10日下午,马振华等中共党员邀请旧县镇一带社会名流周砚波、李子英等人在旧县镇北街小学开会,史称“八人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抗日团体,组建抗日武装。而后分头行动,进行广泛宣传、发动。7月14日下午,筹建会在李连家村学校召开,除8位发起人外,另有附近村党组织负责人、中共党员、开明士绅、民团首领共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提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组织武装,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口号。抗日团体暂称“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抗日武装暂称“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会议推举周砚波为救国会会长,救国会内设机构5个,政治委员会(周砚波兼任会长)、军事委员会(邢仁甫任会长)、粮食委员会(张耀曾任会长)、优抚委员会(曹培刚任会长)、锄奸部(王俊峰任部长)、傅烦翰任救国会秘书长,下设6个分会,各分会设分会长或负责人。
7月15日,旧县镇大集,在旧县北街广场上,聚集上千名民众。在这里举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成立大会。会上,周砚波宣读救国会宣言,救国军军纪、政纲,初建的救国军吸收各民团武装,共有270人抢。
救国会和救国军成立,迅速在周边县区传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省宁津县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第七分会、盐山高湾(现属海兴县)成立第九分会、无棣县成立第十分会、羊二庄(现属黄骅市)成立第十一分会、庆云县成立第十三分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改称“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会址迁到旧县镇北街小学校。其性质由一个镇的民众组织升级为几个县的地区性抗日组织。
救国军成立后,中共党员刘子芳领导的武装盐帮队及党员骨干60余人,立刻宣布加入救国军,编入一大队,成为这支队伍的最可靠力量。9月中旬,宁津县委组织100余人枪加入救国军,编入二大队。10月9日,救国军在圣佛镇举行誓师大会,制作了黑色袖章,上书“杀日”二字,表示铁血誓死精神。10月中旬,无棣县委组织190人武装加入救国军,宁津县委组织第二批武装100余人加入救国军,九分会和十三分会各组织100余人加入救国军,乐陵县委组织200余人武装加入救国军,到10月中旬,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达到1500余人枪,成为津南鲁北一支最重要的抗日武装。
二、领导权之争
救国军成立之初,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筛选酌别,有些怀着个人野心的人混入革命队伍,同共产党争夺队伍领导权,党组织与分裂势力的斗争开始了。
抗日救国会会长 周砚波
1.同土匪刘景良的斗争。刘景良是带着拉队伍当土匪的目的投靠救国军的,凭着人多枪多当上救国军司令,由鲁北来到旧县镇、圣佛镇一带参加收枪行动,与崔吉章成盟兄弟,趁邢仁甫、周砚波去庆云县收编武装之机,刘景良带一、二大队到南皮县齐家洼、腊口一带活动,拉拢崔吉章伺机脱离共产党领导另立山头。10月上旬,他们带着队伍攻占乐陵县城(时日军南下,只有30多伪军守城),18日,邢仁甫等带着队伍来乐陵与其汇合,刘景良在乐陵城西关广场以救国军司令名义开会向全军训话,要求一切听从其指挥,激起各级指战员强烈愤慨。当日晚,邢仁甫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军事委员长名义召开各部紧急会议,对刘景良、崔吉章提出严厉批评。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将部队进行正规化改制,将大队改建为团,各团设团长,政治部主任,各团政治部主任皆由共产党的干部兼任。刘景良夺权阴谋被粉碎。1937年12月,伪华北自联军第一军刘芳庭部,向乐陵救国军进攻,刘景良带队逃走,乐陵失守,从此刘景良成为冀鲁边区坚决反共的顽军头目。
2.崔吉章叛变。崔吉章是旧县北街的旧军人,带着个人野心参加救国军。刘景良叛逃后,冀鲁边区党的负责人于文彬、马振华在刘集村学校召开干部会议,重新选举部队领导班子,崔吉章落选,不等散会,拂袖而去,当日晚,裹挟一团干部战士400余人南逃,被副团长郑松林察觉,遂带领绝大多数干部战士返回,崔吉章成了光杆司令,带着几个亲信投降伪满自治联军去了。
3.杨小营改编。由于两次军内叛乱,给干部战士思想带来较大影响,此时已值隆冬,部队缺粮、缺棉衣、缺枪支弹药,减员严重,由1200多人锐到500余人。正当部队面对严重困难之机,王昭明(救国军干部后叛逃)带来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的委任状,此状任命邢仁甫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司令员及其他人员的职务任命,企图拉拢救国军编入国民党军。怎么办?津南特委书记于文彬、委员马振华、邸玉栋、邢仁甫、王俊峰等在杨小营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救国军、救国会的大部分领导干部。是接受国民党改编,还是独立抗日寻找共产党的组织,大家展开激烈争论,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决定接受这一番号,争取枪支弹药和军需给养。为保证队伍的独立性,加强党的领导,将团改编为路,团长改为指挥,各路设政治部主任由共产党的主要干部兼任。会后,责命王昭明去向国民党争取枪械、给养,王一去未回,一粒子弹也未要来。
三、东征西讨
为了保证军事力量不断壮大。救国军决定向敌人要枪要子弹。开展了坚决的武装斗争。
1.马坊战斗,1937年12月,庆云县伪政府日本顾问大盐谦治乘吉普车到庆云上任,行至马坊村附近,被三十一支队一大队韩凤亭部截击,击毙日军3人,缴获汽车一部、步枪2支、手枪1支。日军为寻找大盐谦治,派30余人包围北芦村,被韩风亭部击退。
2.攻克盐山。1938年1月24日,三十一支队围攻盐山县城,此时日军守城部队近百人,伪军500余人。30日,三十一支队派手枪队长李景岳带领 30名战士化装潜入城中,午夜时分,手枪队员消灭东、西、南城门守敌,打开城门,引导大部队进城,敌人未作正面抵抗从西门逃往沧州城。大年初一,盐山解放,盐山军民欢声一片,他们打开监狱、仓库,放出被敌抓捕的百姓,把粮食分给农民,成立盐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委托救国会总会长周砚波兼任县长。
3.攻克无棣。1938年2月22日深夜,三十一支队悄然开到无棣城下,23日拂晓战斗打响,救国军一、二、三路及特务团分别攻打东、南、西、北城门。特务团首先用火攻将北门攻破,战士们冲入城内,随后各路人马入城。此战共毙伤、俘虏敌伪军400人,活捉伪县长,缴获长短枪500余支,弹药一批。随机成立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命邢朝兴为县长,将无棣县交由刚收编的地方武装张子良部驻防。
4.再次收复乐陵。3月下旬,三十一支队侦知乐陵县日军主力调往南方,城中只有100余伪军防守,便集中二路、特务团和一路一部,突袭乐陵城,全歼守军,缴获长短枪近200支,第三次解放乐陵城。三十一支队司令部进驻乐陵。经过短暂休整,迅速向西攻击,进入南皮、东光县境 ,先后收复董村、黑龙村、王木匠、马村等地,随后在董村一带休整。
5.解放庆云。4月5日零晨2时,三十一支队一路二营和二路一营神不知鬼不觉开到庆云县城外,和城内的起义部队接上暗号,起义队长李栋臣率40名战士打开庆云城东北、东南角两个炮楼,特务团、手枪队冲进城内,包围了敌伪营部,俘虏敌营长于子岩。此战,共俘伪军200余人,收编李栋臣一个伪军连,缴枪300余支,弹药一批。随后建立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公判大会,处决罪大恶极的伪营长于子岩。
几次大的胜利,三十一支队声威大振,一些难以自立的地方武装,纷纷要求接受改编。三十一支队分别给以加委,一直编到24路(未加号八路),号称一万人枪,实际骨干力量2000余人枪。到1938年5月,三十一支队先后收复了盐山、无棣、乐陵、庆云,南皮、东光一部,形成方圆百里横跨山东、河北两省的解放区。初创抗日根据地。
四、改编三十一支队
1.寻找上级党的组织。1937年10月中旬,中共津南工委特派员邸玉栋把山东省委委派的党务干部于文彬接到乐陵县许家村。于文彬、马振华、邸玉栋、林步舟等在许家村小学开会。于文彬传达了山乐省委的指示,马振华介绍津南各县的抗日斗争形势,最后决定,建立中共冀鲁边工委,此为“冀鲁边”之称之始。会议推举于文彬为中共冀鲁边区书记,马振华任组织部长,赵明新为宣传部长(未到任),邸玉栋为特派员,邢仁甫为军事委员、王俊峰为委员。1938年2月,于文彬同志牺牲,中共冀鲁边工委同山东省委失去联系。为争取得党的领导,三十一支队负责人马振华、邢仁甫多批次派员寻找党组织。2月15日,刘淑清、李广文伪装乘车到天津,与河北省委宣传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姚依林接上关系。此后,河北省委派杨靖远、李启华、史甄、赵焕文等人来到冀鲁边,三十一支队的政治、军事工作得到加强。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和冀南六专属办公处
2.八路军增援冀鲁边。1938年6月,八路军129师的津浦支队和115师的永兴支队,由冀南挺进冀鲁边区,增援三十一支队。7月8日,两个支队到达乐陵县城与三十一支队会师。马国瑞在乐陵主持召开三支武装主要干部参加的会议,宣布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统一边区领导,马国瑞任书记,三个支队的负责人任委员。
3.改编三十一支队。1938年8月,马国瑞在乐陵主持部队改编会议,决定取消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称号,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边区游击支队,后改称平津支队,邢仁甫为支队司令,冯鼎平为副司令、杨铮候(后叛变)为参谋长,崔岳南为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营,一个特务连。1938年9月27日,萧华率领三四三旅一部,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入冀鲁边中心——乐陵县城,调整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人选,萧华任书记,将边区地方部队纳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战斗序列。番号是:津浦支队改为“挺纵”四支队,永兴支队改为“挺纵”五支队,由救国军改编的平津支队改编为“挺纵”六支队。此时六支队有战斗人员20000余人,下辖2个团。司令邢仁甫、政委周贯五、七团团长李子英、政委崔岳南、八团团长杨铮候、政委陈德。
此后,六支队在抗日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被扩充为八路军115师教导六旅,成为冀鲁边区抗日斗争的中坚武装力量。
(盐山县老促会张保祥根据《中国共产党盐山县地方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