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碱麦,窈窕的风姿生百态,心上舌尖都是爱。旱碱麦,老区人自有雄心在,九州四海展风采。”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沧州东部盐碱地区考察旱碱麦后,海兴诗人杨景春创作的一首刽至人口的歌,道出了渤海沿岸老区人民的心声。
2023年5月11日,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天,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来沧州,走进东部革命老区的麦田,面带微笑询问旱碱麦的产量、收成,了解旱碱麦的种植、推广,号召产业化发展,把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上。总书记的话说到了老区百姓的心坎上,落实好总书记的号召,把旱碱麦作为老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实现强乡富民,是老区人民的头等大事。聪明智慧的老区人在舌尖上做起了大文章。
—、旱碱麦是大自然对老区人民的馈赠 旱碱麦具有抗干旱,耐盐碱,抗逆性强等特点,特别适合我们当地的土壤,纯天然种植。它品质独特,麦粒饱满,光泽透明,富含钙、钾、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高于国际标准。尤其小麦粉韧性强,和面不粘手,蒸出来的馒头、面花等食品,口感好,色白净,味香甜,筋力大,风味独特,是当地独有的面食产品。 海兴人祖祖辈辈在这块贫瘠的盐碱地上秋种夏收,与旱碱麦结下了不解之缘。 抗日战争时期,海兴作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老区人民用极稀罕的旱碱麦面粉,不知救活了多少八路军战士。奶奶在世时常讲用旱碱麦救护伤员的故事。有一天八路军部队把一伤员藏到奶奶家里,由于缺医少药,伤员烧得吃不进东西。奶奶用仅有的一点旱碱麦面粉给伤员打成咸淡可口的浆糊,用手抹进嘴里,就是那碗面粉救活了八路军伤员。
救护伤员
那时,老区人把这产量极低的旱碱麦视为珍品,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潜心研发 。旱碱麦由解放前的单产不足50公斤,跃到250公斤,350公斤,450公斤,现在竟达到了720公斤。旱碱麦产量的大幅度增长,给老区人的生活带来了质的变化,面粉由奇缺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主食。
二、家常饭登上大雅之堂 过去面粉紧张时,无论大人孩子闹病吃不下饭,一碗玉米面抓上一把豆面,一把旱碱麦面粉,擀出杂面条特别爽口,香甜。即使你嘴里火烧火燎的吃不下东西,一碗杂面条就保你神清气爽。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感冒了,娘舍不得擀面条,抓一把面粉在碗里搅了搅,用手捋到锅里叫捋汤。吃到嘴里硬劲儿甜丝丝,再拌上熬白菜,一碗捋汤下肚,出一身大汗,感冒好了。记忆最深的还是疙瘩汤,那时隔三差五的做一锅疙瘩汤,就算改善生活了。记得娘总是先把一个大红萝卜切成丝,呛呛锅,抓两把面粉在小盆里搅成疙瘩状,把一个个疙瘩用筷子夹到锅里,煮熟后每人碗里红红的萝卜丝在汤里飘着,几个疙瘩卧在碗底,连吃带喝的特别爽口,就连那难咽的盘子(黄菜籽磨成的面)参些旱碱麦粉做成半拉块也变得爽口了许多。 随着旱碱麦产量的不断提高,老区人民不仅把旱碱麦这一主食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打造出精品推向市场。面条厂里,一架架一米多长的挂面,像极了源远流长的白色瀑布,蔚为壮观。煮熟的面条细腻绵软,清爽可口,再舀上一勺用盐碱地上长出的南瓜打的卤、加点蒜泥,比那炸酱面可香的多。
旱碱麦彩色水饺
旱碱麦面粉包出的饺子更是远近闻名,那薄薄的旱碱麦饺子皮晶莹剔透。同锅煮年味饺子和三鲜馅饺子,饺子还没出锅,就能断定哪是年味儿的,哪是三鲜的。隔着皮那三鲜馅里红红的虾仁、绿绿的韭菜、黄嫩的鸡蛋都显露了出来,即使餐馆的大厨也早已垂涎三尺了。聪明的妈妈们为吸引孩子的味蕾,用各种果蔬汁和面包出的彩色饺子,孩子们的舌尖还没有够到饺子,那味蕾早跳出了口腔。 尤其旱碱麦面皮的小馄饨,那虚着的皮,像透明的塑料纸,剔透玲珑滑润,一碗馄饨下肚,下顿你不吃,那胃口都不答应。 现在以旱碱麦面粉为招牌的“手擀面馆”、“早餐馆”,各餐馆里的馄饨、饸子、包子、馅饼、烧饼应有尽有。各种名称的饺子馆遍布城乡,作为黄骅烈士曾吃过的“林记疙瘩汤”如今登上了雅布伦大酒店的殿堂。
利用运河文化巧打旱碱麦饮食,他们选海兴特有的“南齐茴香”“小山韭菜”做成旱碱面包子、水饺、馅饼等销往南北大运河沿岸,做大了文化,做强了产业。
三、旱碱麦面花花开四溢 面花这道主食,据传在海兴有600余年的历史,最早只作为贡品。在经济匮乏时期,拜年最珍贵的礼品就是面花,一篮子面花走了这家串那家,等拜完年面花都干裂了,才分给孩子们吃。那面花咬一口像糕点一样掉沫沫,没嚼几下就滑进了肚里,即使没牙的老太太吃起来都感觉无比的香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花不再是奢侈品,端上了老百姓的餐桌。老区人从来不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怀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着新的灵感,他们把寄托融进了面花里。
小时候跟着娘搕面花,由于面太硬,小手揉一会儿就揉不动了,手掌红彤彤的,手腕酸疼酸疼的,呲牙咧嘴地不想干。娘为了哄我们多干活,看着炕头上醒着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面花,便有声有色地给我们讲起了每种面花的寓意:“你看这大鲤鱼,多漂亮啊!它象征年年有余;这鸡和咱喂养的大红公鸡一模一样,它呀,象征大吉大利;这花喜鹊,张着小嘴像似来报喜的,它寓示着喜事来临啊!……”。娘讲的津津有味,我们听的津津乐道,手不疼了,硬硬的面团在小手里变成了柔软的橡皮泥,任我们捏拿。
麦固公司职工在工作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腾飞,尤其物流业的兴起,老区人把馒头、面花做成了产业。尤其去年总书记来考察后,我们这的面花生产不断扩大。做面花的企业、商户、作坊100余家,大一点的面花企业,一天就能生产面花3000余斤。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南到三亚,北到黑龙江、内蒙,还有的走出了国门。这种非遗传统技艺不仅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且群众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四、旱碱麦的花饽饽独领风骚 小时候我们管馒头叫饽饽,而花饽饽也是源于传承,兴于创新。为了舌尖上的需求,老区人用灵巧的手,把它打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花馍。
瞧!这精致、多彩、富丽堂皇的大蛋糕;娇艳欲滴的鲜花;虎虎生威的小老虎……,竟是用旱碱麦面粉制作出来的。 海兴金穗面点的姐妹花,不仅用旱碱麦面粉做出了精致的面花,香酥的烧饼,还巧夺天工地用旱碱麦粉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彩色花饽饽。
她们就地取材,用盐碱地上长出的菠菜、南瓜、甜菜根等果蔬汁做颜料,与旱碱麦面粉和出的面团,像涂了一层七彩丹霞,耀眼夺目。彩色的面团在她们那灵巧的纤手里,一揉一搓,一剪一压,一扎一挑,一个个鲜活灵动的花饽饽便从手中“蹦”了出来。
一个三层的大蛋糕,飘着旱碱麦的醇香,从庄稼人的大锅里端出来,美轮美奂。透过它华丽的外衣,你切切实实感受到它特有的甜香,这时你不仅爱不释手而且已垂涎欲滴了!
美轮美奂旱碱麦大蛋糕
现在人们订婚、结婚、小孩生日、老人寿宴都用这种既美观又大方,又实用的花饽饽蛋糕。它既可食用又可当艺术品做摆件,它的每道工艺都美到了极致,可谓是精雕细刻。在这道道工艺里,你不得不感佩老区人手工技艺的高超。同时也充分反应了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活情趣、艺术理念的完美表达。他们还把自己的寄托与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如蒸麦垛、刺猬、仓官,以表达老区人对丰收和财富的渴望。在国潮崛起的当下,国货不再是“土”“low”的代名词,相反,它成了老区人彰显民族自信,追求情怀和生活态度的新表达。也成了老区人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为老区经济腾飞插上了金翅膀。
海兴旱碱麦丰收景象
(海兴县老促会齐桂荣)